闯关东的人除了山东之外人,还有哪些省份的人?

2024-05-07 14:04

1. 闯关东的人除了山东之外人,还有哪些省份的人?


民间的“闯关东”
“闯关东”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人们知道闯关东的主力军是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百姓,却不知道在清末由政府主导的“移民实边”活动中,南方内陆省份湖北也是前往东北移民的重要力量。那么湖北前往黑龙江的移民行动是否得到湖北当地政府的支持呢,这项移民行动又是否顺利呢?
一、移民实边,政府的无奈之举众所周知,清朝统治阶层满族是自东北发家之后再南下逐鹿中原的,东北在清王朝确立起对天下的统治之后也一直是作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受到清政府的严格保护。内地与东北之间的人员流动受到了政府的严厉限制,除获得政府批准,内地人严禁前往东北进行垦荒。由于清王朝人口数量到达历史顶峰,在农业时代,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与相对有限的土地和落后的农耕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得大量人口无法满足基本的温饱需要,而这也催生出无数“闯关东”的故事。但是,这些民间的人口流动都是政府所禁止的。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沈阳也有一座“故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俄罗斯利用武力威胁抢占大量资源丰富的东北领土,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根本无法实施有力的抵抗。在外患入侵的威胁下,清政府被迫放弃之前的严格管控东北的举措,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那么什么是“移民实边”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内地居民有计划有目的的成批量的迁往东北地区以开垦荒地,开发东北。但我们要提到的湖北与黑龙江之间的移民与传统的移民实边还有一点差别,这种举措被称为“移难民实边”,意思是政府将受灾地区的难民迁往东北地区进行垦荒,这样既能开发东北还能安置难民,可谓是一举两得。


俄罗斯在东北犯下无数血案
二:地广人稀的东北,亟待开放1906年12月,长江中部爆发水灾,御史王步瀛等请求朝廷迁难民实边,他们的观点是与其花费大量物资钱财用以赈灾救济难民,不如将他们迁入东北地区进行垦荒,既省钱还能推动东北建设。他们还在奏折里将移民所需花费的财政支出进行了计算,看起来是的确经过一番考量。但奏折经度支部与两江总督商讨后得出否定的结论,他们认为湖北到黑龙江路途实在遥远,只迁精壮成年人而忽略女性与老幼,会使得家庭长期处于分离状态,这是不可行的,加之耗资十分巨大,财政根本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多钱。
尽管中央政府出于种种考量放弃了这项庞大的移民计划,但地方政府对移难民实边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自黑龙江设立为行省后,长期以来出于财政困难状态,大量土地荒废闲置,加之地处最北端,与内陆距离遥远,很少有移民来到黑龙江进行垦荒。1909年锡良接任东三省总督一职,他在视察黑龙江后发现与将大量居民迁移至远东地区的俄罗斯相比,黑龙江要想发展,必须重视招垦移民,这样才能充实“内力”以抵抗外侮。


老照片:清末民初的东三省
毫无疑问,锡良与黑龙江总督向中央发出的申请被中央驳回,无奈之下锡良决定与湖北地方官员进行私下联络,希望受灾地区能将赈灾款项用于移民实边的行动当中,这与遭受水灾十分严重的湖北省不谋而合。
三、湖北至黑龙江,千里大移民继1906年之后,湖北于1908年再度发生巨大水灾,尽管有政府拨款与地方乡绅的捐助,但相对于大量的待安置的灾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鉴于此,湖北地方乡绅提出了移难民恳边的建议,这得到了湖北地方舆论的肯定。1909年湖北宪政筹备会直接向黑省巡抚周树模发出电报,请求将灾民移往黑省。周树模认为此计可行,唯一值得商讨的便是资金问题,因路途遥远且灾民数量庞大,无论是鄂省还是黑省都无力单独承担,最终双方决定湖北负责难民的路途经费,黑龙江负责难民在当地的房屋安置费与第一年的伙食费用,但灾民需得是有耕种能力的农民及其眷属,由于财政问题,灾民数量被限制为五千人。


闯关东
尽管由于种种问题,湖北省最终也未能完成这次灾民的移民事宜,但在报纸舆论的鼓动下,湖北民间有大量的难民纷纷自发前往黑龙江,而官府则对此持默认态度。1910年6月,数千名湖北难民乘太古轮船公司的船经上海抵达辽宁营口,这批难民生活地区常年遭受天灾,故经常出逃谋生。如何安置这数千名“嗷嗷待哺”的湖北难民给东北当局可谓是出了一个难题,到达营口后,部分难民继续北上到了奉天(今沈阳),在得知这批难民要前往黑省垦荒后,周树模认为尽管官方的移民计划搁浅,这一批农民也可以促成黑省开发,于是对这批难民表示出欢迎的姿态。


营口码头的太古轮船公司轮船
抵达黑龙江后,由于许多湖北人难以忍受东北的寒冷天气与饮食习惯,他们向政府提出了返回湖北的要求,剩余的难民则被政府立即安排至各个需要开垦的地区。垦区状况是比较艰难的,由于没有现成的房屋居住,难民不得不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好在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用以救济,使他们不致于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大批难民较为懒惰,黑省逐渐认为这一批难民不但不是垦荒之民反而是吃白食的懒惰之民,在提供大量的资金救助之后,黑龙江将目光转向了湖北,希望湖北能够为黑省分担财政压力,但只获得了10万两的微弱补助。


寒冷的东北
1911年,东北爆发前所未有的鼠疫,人员死伤惨重,在黑龙江的湖北难民由于害怕纷纷离黑南下。为了防止这一批难民乱跑造成疫情蔓延与地方治安问题,东北官府决定将难民遣送出去,至1911年3月份,在历经无数磨难之后,这一批湖北移民终究还是回到了家乡湖北,这一庞大的移民工程也算是宣告结束。

闯关东的人除了山东之外人,还有哪些省份的人?

2. 闯关东不仅仅有山东人,还有身居内陆的哪些人?

“闯关东”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人们知道闯关东的主力军是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百姓,却不知道在清末由政府主导的“移民实边”活动中,南方内陆省份湖北也是前往东北移民的重要力量。那么湖北前往黑龙江的移民行动是否得到湖北当地政府的支持呢,这项移民行动又是否顺利呢?
一、移民实边,政府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阶层满族是自东北发家之后再南下逐鹿中原的,东北在清王朝确立起对天下的统治之后也一直是作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受到清政府的严格保护。内地与东北之间的人员流动受到了政府的严厉限制,除获得政府批准,内地人严禁前往东北进行垦荒。由于清王朝人口数量到达历史顶峰,在农业时代,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与相对有限的土地和落后的农耕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得大量人口无法满足基本的温饱需要,而这也催生出无数“闯关东”的故事。但是,这些民间的人口流动都是政府所禁止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俄罗斯利用武力威胁抢占大量资源丰富的东北领土,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根本无法实施有力的抵抗。在外患入侵的威胁下,清政府被迫放弃之前的严格管控东北的举措,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那么什么是“移民实边”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内地居民有计划有目的的成批量的迁往东北地区以开垦荒地,开发东北。但我们要提到的湖北与黑龙江之间的移民与传统的移民实边还有一点差别,这种举措被称为“移难民实边”,意思是政府将受灾地区的难民迁往东北地区进行垦荒,这样既能开发东北还能安置难民,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地广人稀的东北,亟待开放
1906年12月,长江中部爆发水灾,御史王步瀛等请求朝廷迁难民实边,他们的观点是与其花费大量物资钱财用以赈灾救济难民,不如将他们迁入东北地区进行垦荒,既省钱还能推动东北建设。他们还在奏折里将移民所需花费的财政支出进行了计算,看起来是的确经过一番考量。但奏折经度支部与两江总督商讨后得出否定的结论,他们认为湖北到黑龙江路途实在遥远,只迁精壮成年人而忽略女性与老幼,会使得家庭长期处于分离状态,这是不可行的,加之耗资十分巨大,财政根本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多钱。
尽管中央政府出于种种考量放弃了这项庞大的移民计划,但地方政府对移难民实边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自黑龙江设立为行省后,长期以来出于财政困难状态,大量土地荒废闲置,加之地处最北端,与内陆距离遥远,很少有移民来到黑龙江进行垦荒。1909年锡良接任东三省总督一职,他在视察黑龙江后发现与将大量居民迁移至远东地区的俄罗斯相比,黑龙江要想发展,必须重视招垦移民,这样才能充实“内力”以抵抗外侮。

毫无疑问,锡良与黑龙江总督向中央发出的申请被中央驳回,无奈之下锡良决定与湖北地方官员进行私下联络,希望受灾地区能将赈灾款项用于移民实边的行动当中,这与遭受水灾十分严重的湖北省不谋而合。
三、湖北至黑龙江,千里大移民
继1906年之后,湖北于1908年再度发生巨大水灾,尽管有政府拨款与地方乡绅的捐助,但相对于大量的待安置的灾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鉴于此,湖北地方乡绅提出了移难民恳边的建议,这得到了湖北地方舆论的肯定。1909年湖北宪政筹备会直接向黑省巡抚周树模发出电报,请求将灾民移往黑省。周树模认为此计可行,唯一值得商讨的便是资金问题,因路途遥远且灾民数量庞大,无论是鄂省还是黑省都无力单独承担,最终双方决定湖北负责难民的路途经费,黑龙江负责难民在当地的房屋安置费与第一年的伙食费用,但灾民需得是有耕种能力的农民及其眷属,由于财政问题,灾民数量被限制为五千人。

尽管由于种种问题,湖北省最终也未能完成这次灾民的移民事宜,但在报纸舆论的鼓动下,湖北民间有大量的难民纷纷自发前往黑龙江,而官府则对此持默认态度。1910年6月,数千名湖北难民乘太古轮船公司的船经上海抵达辽宁营口,这批难民生活地区常年遭受天灾,故经常出逃谋生。如何安置这数千名“嗷嗷待哺”的湖北难民给东北当局可谓是出了一个难题,到达营口后,部分难民继续北上到了奉天(今沈阳),在得知这批难民要前往黑省垦荒后,周树模认为尽管官方的移民计划搁浅,这一批农民也可以促成黑省开发,于是对这批难民表示出欢迎的姿态。

抵达黑龙江后,由于许多湖北人难以忍受东北的寒冷天气与饮食习惯,他们向政府提出了返回湖北的要求,剩余的难民则被政府立即安排至各个需要开垦的地区。垦区状况是比较艰难的,由于没有现成的房屋居住,难民不得不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好在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用以救济,使他们不致于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大批难民较为懒惰,黑省逐渐认为这一批难民不但不是垦荒之民反而是吃白食的懒惰之民,在提供大量的资金救助之后,黑龙江将目光转向了湖北,希望湖北能够为黑省分担财政压力,但只获得了10万两的微弱补助。

1911年,东北爆发前所未有的鼠疫,人员死伤惨重,在黑龙江的湖北难民由于害怕纷纷离黑南下。为了防止这一批难民乱跑造成疫情蔓延与地方治安问题,东北官府决定将难民遣送出去,至1911年3月份,在历经无数磨难之后,这一批湖北移民终究还是回到了家乡湖北,这一庞大的移民工程也算是宣告结束。

文史君说:
清末的移难民实边计划虽然遭到了中央政府的反对,但在地方政府的谋划下依旧有大量难民逃往黑龙江进行垦荒。没成想这一批难民大多游手好闲,给东北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由于鼠疫的爆发,这一批难民最终也未能留在东北,他们还是返回了湖北家乡。“移难民实边”既未“移难”也未能“实边”,可谓是十分失败的一项计划。

3. 对于山东人的闯关东,你有多少了解?

在明朝到民国时期,以山东为主的人民开始了一项大型的长久的迁移运动,就是历史上的闯东关,而闯东关这一历史事件是从古到今史上最为长久,也是人数和规模最大的迁移活动。
一、东关闯东关这个事件我想是很多人甚至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的故事了,但具体知道什么是东关,东关又在哪里的,我估计很少人知道。而山海关,大家应该就都应该知道了,其实,所谓的东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城东门。而这个山海关的东城门是十分特别的,这个地点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意义,就是山海关的东城门是中原大地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点,这个地方就界定着中原的关内外。这也是为什么山东的人们不是闯别的关,而是要去闯东关的原因。东关在军事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势,这个地方相当于就是当时对于京都的一道十分重要的防线。
二、为什么要闯东关山东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费尽了心思,不辞万苦都一定要去闯东关呢?而且闯东关这一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东关可是国家的军事要地,可以想象到在东关,肯定是有非常森严的防守的,所以,要闯过东关,可能还会送上自己的性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山东的人民是被什么事情逼迫到了无可奈何无法生存的地步,才会铤而走险的去选择闯东关这种冒险的方式。中国黄河下游在当时连年遭灾,自然灾害让人民的生活没法继续下去,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为了谋生,生活生活于黄河下游的人民只能选择冒着生命的危险闯过东关以求生存。
闯东关一事是在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这件历史上的大事也展现除了黄河下游人民的勇气,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去冒险的精神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对于山东人的闯关东,你有多少了解?

4. 山东人从几几年开始闯关东的?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了闯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5. 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哪些人?

历史上的闯关东 清代以前,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当时,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山东闯关的流民,此时流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三、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流民敞开,“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哪些人?

6. 山东人从几几年开始闯关东的?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了闯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7. 山东人是如何闯关东的?


山东人是如何闯关东的?

8.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呢?

了解到这三点:
1、经济因素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关内地区的生产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地少人稠的黄河中下游灾害频发,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东,大量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产人参、鹿茸、貂皮、黄金、珍珠等贵重物品,则对关内的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

因此清初,关内人口向关外迁移的现象已出现。乾隆时期,关内人口不断膨胀,耕地与人口的矛盾不断尖锐,促使山东等地的汉族饥民成为闯关东的主流人群。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2、政府政策因素
(1)清初,满族统治者将山东“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的“流人”发配到“极边寒苦”的关东。在资源丰富的关东,大量山东“流人”使处于饥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东贫民对关东有了了解,产生了闯关东的想法。特别满族统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剧对山东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加强了山东贫民闯关东的倾向。
(2)1644至1667年,清政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在这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
3、地理位置因素
关东与山东仅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

一条陆行,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更为山东人民闯关东提供方便。